您现在的位置: 喀什甘肃商会 >> 会员企业 >> 正文

喀什艺美画廊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在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时,地委书记程振山说过,要把喀什建设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强区,推进喀什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。

 

记得我在采访自治区旅游局党组书记池重庆的时候,他说过一句话:要把喀什的旅游业做大,首先要有一批热爱旅游的人,去兴旺这个产业、发展这个产业。这句话,放在文化上,也非常合适,要想让喀什的文化产业强盛起来,也要有一批热爱文化的人,去兴旺它,发展它。寒冬将近,落叶飘零,但当我走进喀什文艺界的时候,我却欣喜的发现,喀什并不冷,喀什有很多热爱文化、热血沸腾、愿意为喀什文化发展付出心血和努力的人,张金珍,是其中之一。

 

 

要趁东风多妩媚

——记张金珍和他的艺美画廊

 

/ 首席记者 潘黎明

 

 

     我曾经想,什么是文化。是不是识字了,就叫有文化。但是,后来贾平凹的文章《通渭人家》颠覆了我的这个粗浅的认识,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中所说:“文化是民族的血脉,是人民的精神家园。”文化就是一个民族的精气神,它不仅仅是以学历的高低来评判的,还是一种历史的厚度积累起来的内心的涵养,识文断字只是它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。比如在喀什,也许那个从没上过学的维吾尔族老农,可以捋着胡须吟出几句《福乐智慧》里最美妙的诗句,可以唱出十二木卡姆里最经典的歌词。你不能说,那不是文化。正如《通渭人家》里写的那样:“你可以一个大字不识,但中堂上不能不挂字画。”你也不能说,他们没文化。相反,文化已经渗透在人们的五脏六腑,使“通渭人处处表现着他们精神的高贵”。

 

我的一个甘肃籍同事也讲起过一段往事。20年前她回老家探家,她的某个亲戚非常骄傲的请她去参观自己刚刚盖好的新房“花了2万多块钱装修。”20多年的2万多块,绝不是个小数目,放在今天少说也值10多万。她想,那该是多么豪华的场面,然至亲戚家一看,四壁空空、家具简陋,不知豪华在何处。亲戚指着堂屋正中悬挂的条幅说:看,这副字是我向县里的书法大家求来的,2万块绝对值了。文化的至高无上让人陡生敬意。

 

很巧,在喀什的张金珍就来自甘肃那个因为干旱而贫穷,但是精神却高贵无比的地方。

 

因为被甘肃几千年繁浩深远的文化浸润过、被祖祖辈辈沉淀下来的、视文化为根苗的氛围熏染过,张金珍对于文化,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、执着的热爱。2006年底从部队转业后,他首先想的,就是在喀什开家画廊。

 

喀什是新疆第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,文化名城本来应该是笔墨飘香的,就好像沈从文的故里湘西凤凰总是书香四溢,就好像去西藏总能邂逅唐卡。总有一些值得你留恋的,终身不能忘怀的文化印记。但是喀什,我们能怎样记住它呢?维吾尔族红衣少女的惊鸿一瞥?或者偶尔听到的、响亮的纳格拉鼓声?不,仅有这些是不够的。这些还不能完全体现喀什的古老、喀什的风情、喀什的妖娆。

 

张金珍觉得,应该用各种艺术方式去渲染喀什、烘托喀什,才能让她更加丰满、更加灵动、更具生命力。书画艺术,就是其中表现力最强的一种。“远看山有色,近听水无声。春去花还在,人来鸟不惊。”,“明朝我欲观书画,何处将诗寄水云。”书画,总能将那些最动人心弦的瞬间,转化成不可磨灭的画面。就像新疆画家李志天笔下的维吾尔族少女,衣袂飘飞、含情凝眸,那轻轻的一回首,就好像占尽了春光。记忆总是会模糊的,少女的影子,总会渐行渐远。唯有书画不会让记忆褪色。少女永远站在那儿,欲走还留,欲说还羞。

 

张金珍的艺美画廊就这么开了起来。在张金珍看来,喀什缺的不是文化,也不是搞文化的人,缺的是把文化聚起来的力量。珍珠散落满地,他想做那根穿珠成串的丝线。他更想把全国知名的书画家都请来喀什,为喀什挥毫泼墨,让更多的人感受喀什之美、领略喀什之神韵。

 

然而,喀什的文化产业,还没有成形,文艺演出大多是免费的、书画家们的作品基本是为了自娱参赛,欣赏字画的人少,买字画的人更是寥寥无几。一个商人,面对这样一个没有市场的市场,确实是需要几分勇气的,但是,张金珍没有犹豫和后退。他要为喀什的书画家走出去搭建平台,要为区外的书画家来喀什穿针引线。赚不赚钱,成了其次。他用半年的时间建起了一个新疆书画网,重点推出喀什和新疆的书画作品,他不厌其烦的和全国各地的书画家联系,邀请他们来喀什。

 

艺美画廊,不仅仅是个卖字画的店铺了,成了喀什和各地书画家们切磋交流的驿站。喀什的书画家们藉此吸取了更多的养分,也有了走出喀什的信心和勇气。荆戈应该算是他推出去的喀什书法家之一,他的书法作品,如今在国内已经很有名气,市场定价在1000——2000元一平方尺。许多书画名家,也在这里留下了深刻的记忆,留下了他们对喀什的喜爱和敬重。

 

新疆书画名家李志天、崔逢春、王高建、席时珞、重庆美协副主席钟纪明,青海美协主席王利锋,宁夏美协副主席郭震乾、吉林美协副主席唐明珍等等都先后来到喀什。

 

我在艺美画廊还看到了许多珍品。最让我震撼的是新疆书画前辈席时珞的一幅书法,那是老先生到英吉沙、岳普湖两个县之后所写的一段话“在那浩瀚的沙漠中,生长着一种稀有的树种,叫胡杨。它扎根地下五十多米,抗干旱、斗风沙、耐盐碱,生命力极其顽强。它“生而一千年不死,死而一千年不倒,倒而一千年不朽”,世人称为英雄树。我非常喜欢胡杨,它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精神的象征。” 这是温家宝总理在英国剑桥大学具有500年历史的“瑞德讲坛”中以《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》为题所作演讲中的一段话。说的主题是,我深深爱着的祖国,历经磨难而坚强不息。这幅字让我感受到了一个文艺工作者深深的社会责任感和对新疆、对喀什无比眷恋的深情。

 

出生喀什的吐尔地•依明是新疆著名国画画家,被誉为维吾尔族国画第一人,2009年,张金珍和他取得了联系,请他回故乡看看,“喀什是创作的源泉,这里最有特色,独具魅力,以喀什为题,是能出好作品的。”吐尔地•依明也很想回来,在张金珍的邀请下重归故里后,他再次感受到了喀什的大美,画出的《帕米尔之春》《刀郎乐手》等作品在全国进行了展出。

 

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曾经多次来到喀什,以画高原少女和骆驼而成名。多年后,他的弟子,刘大为工作室的四位画家又应张金珍邀请来到了喀什。在张金珍的陪同下,他们登上了老师曾为之痴迷过的帕米尔高原,看到了美如月亮的塔吉克族姑娘,也看到了高原上生活的艰难和磨砺。画家们很感动,没有专业的书画桌,没有研磨的砚台,他们就在学生用的课桌上,以纸杯为砚,为高原的官兵、高原的干部,高原的人民画起画来,一口气画了四个多小时没有停笔。

 

书画家们用手中的笔墨描绘着喀什,诠释着喀什,渲染着喀什,让越来越多的人,看到了喀什风情之美,风光之壮丽。张金珍的艺美画廊里,名家作品也越来越丰富,一个外地游客来到喀什,在书店里没有翻到有关喀什的画册,却在艺美画廊看到了诸多书画精品,“他很惊讶,当即用4万元买走了一幅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的书法作品。为什么要在喀什买?因为内地很难买上这些名家的字画。”

 

对于这些年经营画廊不但没赚钱,还赔进去了不少,张金珍很坦然:做什么事都需要付出。喀什的文化产业需要培育,喀什人的文化意识需要觉醒,喀什人的艺术品位需要提高,这些都要有人去努力,去一点一滴的滋养,“这不,以前除了个别外地人买字画,喀什人基本不会问津,但现在,也渐渐有本地人来买了,前几天,就有一位企业家花8000元买了一幅葡萄画家崔逢春的葡萄画。还有几个山东挂职干部回家乡后,还打电话来说希望购买几幅吐尔地•依明老师的喀什风情画以作纪念。我相信,不久的将来,喀什人也会以家里挂着名家字画为荣,为时尚,为文化追求。”

 

有这样一批热爱文化的人们坚持不懈,喀什从文化大区走向文化强区的道路,不再遥远。
商会动态  |  商会简介  |  入会指南  |  联系我们   |  留言建议  |  会员企业  |  陇商风采  |  招商引资
版权所有   © 喀什甘肃商会  
电话:0998-2522533     邮政编码:844000
地址: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金洋芋大厦  技术支持:翻几番软件 云计算:喀什云 管理员入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