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: 喀什甘肃商会 >> 甘肃概况 >> 正文

藏传佛教典籍

 西藏佛教以公元841年藏王朗达玛(838-842)灭佛为界,分为前弘期和后弘期两个阶段。从时间上来讲,前弘期在唐代,后弘期在宋、元、明、清时代,前弘期与后弘期之间有一百三十七年(另说七十年、一百零八年)的佛教中断期,其时在唐末五代。藏传佛教宗派便是在后弘期形成的。

  清代土观在《土观宗派源流》中,将藏传佛教宗派分为别宗和正宗两系。别宗,指的是创立于后弘期初叶(时间相当于北宋,个别小派成立于元代)的一些宗派。据书中所列有:一、宁玛派。二、噶当派。三、噶举派。四、希解派。五、萨嘉派。六、觉朗派。七、几类零散流派。但希解派(包括它的旁支“觉域派”)、觉朗派,以及“几类零散流派”中提到的博东派、霞鲁(又译夏鲁)派、洛扎派,都是一些小派。别宗中真正称得上大派的,只有宁玛、噶当、噶举、萨嘉四派;正宗,指的是创立于明初,以后成为藏传佛教中流传最广、影响最大的宗派——格鲁派。

  一、宁玛派“宁玛”意为“旧”,此派因相传由前弘期莲花生等传出,并以弘传前弘期译出的旧密咒为主而得名。但实际上,此派在前弘期并无自己的传承法系、寺庙、僧伽组织以及有系统的教义。一直到北宋年间,素尔家族中的“三素尔”,即素尔波且(又译素薄旦·释迦生、索波齐·释迦迥乃,1002-1062)和他的养子素尔穹喜饶扎巴(又译素穹·协饶扎、素穹慧称,1014-1074)、孙子濯浦巴(又译卓朴巴释迦狮子、卓浦巴·释迦僧格,1074-1134)建立寺庙,进行有组织的传教活动,才真正形成所说的宁玛派。宁玛派的主要教理是“九乘”说和“大圆满法”。“九乘”说类似内地佛教所说的“判教”,指的是:声闻、缘觉、菩萨(以上合称“共三乘”,为显密二教共习的教说,化身佛释迦牟尼所说)、作密、行密、瑜伽密(以上合称“外密乘”,相当于密教中的事部、行部、瑜伽部,为报身佛金刚萨埵长所说)、大瑜伽密、无比瑜伽密、无上瑜伽密(以上又称生起大瑜伽、教敕无比瑜伽、大圆满无上瑜伽,合称“内密乘”,相当于密教中的无上瑜伽部,为法身佛普贤所说)。而“大圆满法”就是九乘中的最后一乘“无上瑜伽密”的修持法门,包括:心部、界部(又称自在部、陇部)、教授部(又称要门),主张心体本纯,只要离俗脱尘,任意自在,安于虚静,即可成佛。

  宁玛派依据的根本经典为十八部密典。它们是:《大圆满菩提心遍作王》、《金刚庄严续教密意集》、《一切如来大密藏猛电轮续》、《一切如来遍集明经瑜伽成就续》、《胜密藏决定》、《释续幻网密镜》、《决定秘密真实性》、《圣方便羂索莲花鬘》、《幻网天女续》、《秘密藏续》、《文殊轮秘密续》、《后续》、《胜马游戏续》、《大悲游戏续》、《甘露》、《空行母焰燃续》、《猛咒集金刚根本续》、《世间供赞修行根本续》(见《中国佛教》第一辑)。这些经典名称之末的“续”字,并非是正集、续集的“续”的意思,而是“咀特罗”的意译,为密教经典的一个标志。

  二、噶当派又称迦当派、噶丹派,“噶当”意为“佛语教授”或“依如来言教而修行”。此派由阿底峡(约982-1054)创立,阿底峡的弟子仲敦巴建立宗规,仲敦巴的三大弟子博多瓦(1031-1105)、京俄瓦(1038-1103)、普穹瓦(1031-1106)发扬光大。它的主要教理是以阿底峡在《菩提道灯论》(又名《菩提道炬论》)中提出的“三士道”(又称三士教,指修人天乘的下士道、修声闻乘和缘觉乘的中士道、修菩萨乘的上士道)统摄经律论一切教说,主张显密同修,反对轻视显教、弃而不习的做法。下分教典、教授、教诫(又称要门)三派。教典派和教授派均根据“重在明见(正见)”、“重在明行(修行)”和“重在见行并重”三项对大乘经典及阿底峡的著述进行分类,并据此立说;教诫派则倡导念师长为归依、念自身为本尊、念语言为诵咒、念众生为父母、念心性为本空的“五念”法门,以及“十六明点”的修法。

  噶当派依据的主要经典有七部。它们是:《大乘庄严经论》、《菩萨地论》(《瑜伽师地论·菩萨地》)、《集菩萨学论》(又名《集学论》)、《入菩提行论》(汉译本名为《菩提行经》)、《本生鬘论》(又名《本生论》)、《集法句经》(又名《法句集》)、《菩提道灯论》,合称“噶当七论”。

  三、噶举派又称迦举派,“噶举”意为“语传”或“教敕传承”。此派分为香巴噶举(又称响巴迦举,香巴为地名)和达布噶举(又称塔波迦举,达布为人名)二大系。香巴噶举由琼波(约990-1140)创立,传至十五世纪中、后叶而绝传。达布噶举由玛巴(又译玛尔巴,1012-1097)译师传出,他的再传弟子达布拉结(又译塔波拉结、达薄拉结,1079-1153)实际创立,其后形成九派:噶玛噶举(下分黑帽系和红帽系二支)、帕竹噶举、蔡巴噶举、止贡噶举、主巴噶举、达隆噶举、鲍戎噶举、亚桑噶举、超浦噶举,法嗣延绵不绝。后世所说的噶举派都是指由达布拉结实际创立的达布噶举而言的。噶举派在黄教兴起以前,是西藏地区支派最多、传布最广的一大宗派。元末、明代,它曾取代萨嘉派而执掌地方政权。此派依据的主要经典为无上瑜伽部中的《胜乐》、《欢喜金刚》、《大幻》、《集密》、《四座》、《怖畏金刚》等,主要修法为“大手印”法门。

  四、萨嘉派又称萨迦派,“萨迦”为寺名,意为“白土”。此派由卓弥(994-1078)译师传出,他的弟子贡乔杰波(又译衮乔杰布,1034-1101)实际创立。此派在元代的地位十分显赫,八思巴(又译发思巴,1239-1280)、胆巴(?-1303)、沙罗巴(1259-1314)、达益巴(1246-1318)曾被朝廷封为帝师、释教总统、国师等,执掌全藏的政教大权达八十余年之久。萨嘉派主张显密融通,它既修习密乘中的欢喜金刚二次第道及其支分,也研究显教大乘中的中观派教典、因明学著作等,主要教理为“道果法”,即通过除恶修善,断除执著,体悟性空(一切皆空)以获得解脱之果。主要著述有萨班贡噶坚赞(萨嘉五祖中的第四祖,1182-1251)所著的《三律仪论》、《正理藏论》、《善说宝藏》(又名《萨嘉格言》)等。

  五、格鲁派又称格丹派、甘丹派、新噶当派、黄教。此派由宗喀巴(1357-1419)创立,因祖庭是宗喀巴于明永乐七年(1409)建立的甘丹寺(位于拉萨东北的达孜县境内)而得名,“格鲁”为“甘丹”的转音。又因宗喀巴头戴桃形尖顶的黄色僧帽,象征恪守戒律。他的弟子及后世传人也都头戴黄帽,故格鲁派又称“黄帽派”,通常称之为“黄教”。宗喀巴逝世以后,他的弟子贾曹杰(1364-1432)继任甘丹寺的“墀巴”(意为法台、座主,相当于汉地寺庙中的方丈),后被认定为第一世班禅。另一个大弟子根敦主巴(1391-1474)在格鲁派的拉萨“三大寺”(甘丹寺、哲蚌寺、色拉寺)之外,又在日喀则的尼色日山下创建了扎什伦布寺,后被认定为第一世达赖喇嘛,从而形成了延续至今的格鲁派两大活佛转世系统。

  格鲁派的教义是宗喀巴在总摄经律论“三藏”、戒定慧“三学”、显密“二教”要义,博采藏传佛教各派,特别是噶当派之长的基础上建立的。具有融会显教大乘中观应成派(弘传龙树学说的月称一派)的般若性空说,和密教无上瑜伽部修法的特点。其主要教理有:

  (一)菩提道修行次第说“菩提道”为断除一切世俗烦恼,证得涅槃妙乐的“智慧”之道。它是显教修行者和密教修行者必须经行的“共同道”。菩提道以离开增益(有)、损减(无)二边的“清净见”(又称中道正见、中道见)为根本。格鲁派认为,一切事物都是由“名”和“分别”加以确立的。从事物的本性来说,是不可得的、“空”的;从事物生起的条件和引出的结果来说,是能够辨别的、“有”的。但自性空不等于“毕竟无”,不是说一切皆无,连善恶因果也不存在;缘起有也不等于“实有”,不是说所见所闻的事物(包括有关的条件、结果)是真实的。而是说事物是由“自性空”和“缘起有”两个方面组成的,两者是相辅相成的。由于自性空,才依缘起有;因是缘起有,所以自性空。因此,修“清净见”实际上是修“般若空观”、“空观”。其方法是先通过对“我”(生死轮回的主体)与“五蕴”(构成生命体的五种物质的和精神的因素)的关系的辨析,通达“人空”。进而观察“五蕴”也同样是空而无自性的,通达“法空”。在修空的时候,要把止息一切与外部事物发生联系的意念,将心住于静态的“止住修”(音译奢摩他,略称止),与观察思维一切事物空无自性,将心置于动态的“观察修”(音译毗钵舍那)配合起来,同时修习。任何只修“观”不修“止”,或只修“止”不修“观”的做法都是偏面的,不会成功的。

  (二)秘密道修行次第说“秘密道”是在修习“菩提道”的基础上,进一步修学四部(事部、行部、瑜伽部、无上瑜伽部)密法的“密乘”之道。它以依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(合称二种次第)修习,使具有上品根机的人速疾成佛,中品、下品根机的人都能得到“悉地”(意为“成就”,指各种有灵验的应证)的“现证所修之果”法为究竟。所说的“生起次第”,又名“施设次第”,指通过观想本尊(密教曼荼罗中的佛菩萨)的“种子”(表征字母)和标帜(形相),以及日、月轮,使修行者进入“我身即本尊”的施设境界。“圆满次第”,又名“非施设次第”,指在“生起次第”的基础上,进一步修习气、脉、明点(光明之点),证得空性和佛身。

  格鲁派的根本经典是《菩提道次第广论》和《密宗道次广论》。

  (一)《菩提道次第广论》又名《菩提道次第论》,二十四卷。明代宗喀巴著,成于明建文四年(1402)。现代僧人法尊于1935年译出。通行本有金陵刻经处影印本等。本书是以阿底峡《菩提道灯论》(又名《菩提道炬论》)中所说的“三士道”为依据,叙述菩提道修行次第的著作。所说的“三士道”,指的是:1.下士道。此为人天教。指不为今世的生活而感到安乐,希求在死以后,能转生美满的来世(人或天神)的“下士”所修的教法。2.中士道。此为小乘中的声闻教和缘觉教。指厌离三界苦海,希求通过修习戒定慧三学,使自己获得解脱的“中士”所修的教法。3.上士道。此为大乘教,包括波罗蜜大乘(显教)和密咒大乘(密教)。指发菩提心,以救拔一切有情众生同出苦海,证得涅槃为己任的“上士”所修的教法。在阿底峡的《菩提道灯论》中,“三士道”主要是针对三种不同根机的人而说的三种教法(或称法门);而在宗喀巴的《菩提道次第广论》中,“三士道”则为一个人在修学佛法时必须经行的三个阶次。

  本书卷一至卷三前部分为序说,主要叙述阿底峡的生平事迹和《菩提道灯论》的殊胜,修习“三士道”之前的预备阶段的修行(亲近善士,思惟人身难得等),以及“三士道”的名义。卷三后部分至卷二十四前部分为“三士道”。卷二十四后部分为结束语,主要叙述“上士”在学菩萨行,修止观二法,证得理智之后,当进一步修习密法(金刚乘)。全书的论述重点是“三士道”。其中,下士道包括:念死无常,三恶趣(地狱、饿鬼、畜生)苦,皈依三宝(佛、法、僧),深信业果(善恶报应)。中士道包括:希求解脱,思惟苦谛(八苦、六苦、三苦等),思惟集谛(烦恼产生的次第、原因和过患),十二缘起(即十二因缘),除邪分别(关于“不应厌离生死”义的理解),解脱正道。上士道包括:入大乘门,菩提心次第,仪轨受法,学菩萨行,六波罗蜜多(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智慧),四摄(布施、爱语、利行、同事),奢摩他(止),毗钵舍那(观)。

  《菩提道次第广论》的略本名《菩提道次第略论》,六卷。也是宗喀巴所著,成于明永乐十三年(1415)。现代僧人法尊于1932年译出。通行本有上海佛学书局影印本等。《略论》的基本内容和叙述层次与《广论》大致相同,所不同的是删去了《广略》中众多的引文、辨析,叙义较为简洁。它和《广论》具有同等的权威性。

  (二)《密宗道次第广论》又名《密宗道次第论》,二十二卷。明代宗喀巴著,成于明永乐二年(1404)。现代僧人法尊于1939年译出。通行本有上海佛学书局影印本等。本书是一部以密教经论为主要依据(起首部分也引用了众多的显教经论),叙述密教修行次第的著作。全书科分极细,共有二十多个层次,汉译本将天干(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)、地支(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)全部用上去,以表示章节,仍还不够。大体说来,卷一至卷二前部分为序说。主要是说,佛教是解脱之道;佛教分为小乘和大乘;大乘分为波罗蜜多乘(又称因乘)和金刚乘(又称果乘、密咒乘、持明藏、续部)。卷二后部分至卷二十二终均为金刚乘详说,叙述事部、行部、瑜伽部、无上瑜伽部四部密法的修行次第,其中以无上瑜伽部修行次第(无上瑜伽部次第)为最详悉,占的篇幅也最多(卷六后部分至卷二十二终)。所说的“无上瑜伽部道次第”包括:成就修道法器、净三昧耶律仪、住彼如何修道、现证所修之果四个方面。在“成就修道法器”中,着重叙述了举行灌顶的仪轨次第;在“净三昧耶律仪”中,略陈了守护三昧耶律仪的重要性;在“住彼如何修道”中,详析了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的名义和修行方法;在“现证所修之果”中,强调修习波罗蜜乘须经无数大劫方能成佛,只有修习无上瑜伽部密法,才能即身成佛。

  因此,宗喀巴虽然显密同弘,但他的学说的归结点仍然是密教。显教只是通向无上瑜伽部密法的初阶而已。

  对于藏传佛教各派的修持法门,南怀瑾《大圆满禅定休息清净车解前叙》曾作了以下的概括:“大概而言,红教(指宁玛派)以大圆满、喜金刚为传法之重心。白教(噶举派)以大手印、六成就法、亥母修法为传法之重心。花教(指萨迦派)以大圆胜慧、莲师十六成就法为传法之重心。黄教(指格鲁派)以大威德、时轮金刚、中观正见与止观修法为传法之重心。”
商会动态  |  商会简介  |  入会指南  |  联系我们   |  留言建议  |  会员企业  |  陇商风采  |  招商引资
版权所有   © 喀什甘肃商会  
电话:0998-2522533     邮政编码:844000
地址: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金洋芋大厦  技术支持:翻几番软件 云计算:喀什云 管理员入口